陕西美食

Shaanxi Cuisine

油泼面

       油泼面的经典自然不用多说,在陕西的街头巷弄随处可见。虽说是一道简单的面食,但却十分考究。辣子面的好坏和热油的温度直接决定了一碗面的味道,把握好这两点也需要相当娴熟的功力。



腊牛肉夹馍&肉丸胡辣汤

       电视剧《装台》里,老外品一品咱陕西的腊牛肉夹馍,喝一碗肉丸胡辣汤,都会赞不绝口。清早起来的咥肉方式,大概就是这么硬吧!正如铁主任说的那样:“胡辣汤是红菜汤和中国饮食文化实践相结合的产物,到咱这儿啥都发扬光大了,全是肉丸!”
      夹腊牛肉必须用饦饦馍,胡辣汤里得满是肉丸。

 腊牛肉夹馍

 肉丸胡辣汤


八宝粥

      八宝粥大家再熟悉不过,但是陕味的八宝粥满满都是料!在回民街,随意走进一家店都能点到一碗八宝粥,最出名的还是”志亮灌汤蒸饺“家配灌汤包和蒸饺的秘制八宝粥。山楂块、百合、花生、红枣、糯米、桂花酱熬成粥,最后撒上瓜子仁花生粒,酸甜不腻。


凉皮儿

       在陕西,凉皮分擀面皮和米皮两种,在回民街可以找到特色的麻酱凉皮。酸、辣、凉的口感即使在冬天都会让人欲罢不能。疫情期间,凉皮可以说是炙手可热,但自制的凉皮总觉得缺少一点滋味。其实,秦镇人对辣椒油有自己的一套秘方,做法颇有讲究,所以想要达到口齿留香,调料是决定性因素。

米皮

擀面皮


锅盔牙子

       锅盔牙子就是咸阳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名吃之一。相传它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,当年秦始皇遍搜民间佳肴,除在宫廷享用之外,还用于犒赏有功的三军将士。待锅盔牙子传至唐朝日臻完善,因其做工精细,口感纯美在明中期以前曾经风行一时,享誉朝野。

    《装台》这部剧被戏称为“舌尖上的陕西”,除了“炫耀”各种早中晚不重样的美食,更有大型教学现场——烙锅盔。锅盔要烙好,有两条:一 面要揉得好,二 火色一定要好  三翻六转,这样烙出来的锅盔,你看见不吃都不由你。    


牛羊肉泡馍 

      在陕西提起牛羊肉泡馍妇孺皆知。当地人视为美食,久食不厌;外来游客莫不争先品尝,以饱口福。新中国成立后,特别是80年代以来用其招待国际友人,也深受好评。牛羊肉泡馍已成为陕西传统风味小吃的"总代表"。在西安吃牛羊肉泡馍,店家会免费赠送糖蒜和辣酱,已经成为一种约定成俗的习惯了,而在最早发明泡馍这一饭食时,并没有拌辣酱和吃糖蒜的吃法。牛羊肉泡馍最早出现在西安城内的西羊市。西羊市位于鼓楼以北,东起北院门,西至庙后街东口,长419米。在唐代,这里处于皇城第三横街中段,是唐朝殿中省所在地,殿中省就是管理皇帝衣食住行的宫廷机构。到了元代,由于长安城不再是政治中心,昔日的皇城变成市场,这里在当时成为羊、马等牲畜的交易市场,统称为羊市,根据方位,有了东羊市和西羊市。当时是没有糖蒜和辣酱的。清代满族人常到这里吃泡馍,他们吃东西喜欢随身携带糖蒜和辣酱,后来大家发现泡馍和糖蒜辣酱搭配在一起很好吃,于是演变成泡馍馆免费送糖蒜和辣酱。回坊上有很多小吃,都有当年满族人的痕迹。



荞面饸饹

   荞面饸饹是陕西名小吃之一,已有600年的历史。制作时选用新鲜荞麦现磨现做,夏可凉食,冬可加羊肉臊子热吃。特点是清香利口、条细筋韧。当地人戏称:" 荞面饸饹黑是黑,筋韧爽口能待客。"这是陕西关中一带对传统风味小吃荞面饸饹的赞语。


甑糕

      (zèng)糕是西安和关中地区特有的传统风味小吃,又名水晶龙凤糕。以糯米、红枣为原料,相间叠放,铺三四层。用大、小火蒸熟。色泽鲜艳,红白相间,粘甜味美。

甑糕的古老,首先表现在它的炊具上,它是使用由最古老的蒸具“甑”演变而成的甑锅蒸制而成,这也是它得名的原因。甑,在原始社会后期已经产生,到了新石器时代又有了陶甑,商周时期发展为铜甑,以后又变为铁制。从此,铁甑这个炊具就世代沿袭,流传至今。这种铁甑形似圆筒,底部有许多透气的小孔。蒸甑糕时,将甑放在一个大口锅上,锅中添水,再将浸泡好的糯米、红枣铺在甑底。具体地说,要先铺红枣一层,再铺糯米一层,如此一层夹一层,共铺七层 (三层米四层枣)。铺完后盖上湿布和锅盖。用旺火烧开,上汽后取湿布洒上清水,反复洒水三次,最后用文火焖蒸,五六小时后即可蒸成。



葫芦头泡馍

葫芦头是陕西西安特有的汉族传统风味小吃。以味醇汤浓、馍筋肉嫩、肥而不腻闻名于国内外。其烹制工艺精细,合理使用多种调。最重要的是处理肠肚、熬汤、泡馍三道程序,其中原料肠肚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才能达到去污、去腥、去腻的要求,做出美味的葫芦头。

为什么叫葫芦头?葫芦头,即猪大肠与小肠连接处的肥肠,因其熟后收缩状似葫芦头,故名。葫芦头泡馍即以此段肥肠与掰碎的饦饦馍加其他辅料、调料用滚沸的肉汤泡(浇泡)制成。葫芦头源远流长,可追溯到唐代。相传唐高宗龙朔元年(661),有一胡某在朱雀大街开设了一家"杂羔店",专卖猪杂碎。一天,药圣孙思邈路过此处,入店吃了一碗"煎白肠",觉得肠子腥味大,油腻重,询及店家,知制作不得法,当即给店主开了一个八珍汤(八种调料)的方子,让其如法炮制,果然肠肥而不腥,汤油而不腻,味道十分鲜美,从此顾客盈门。店主为感谢药圣的指点,便在店门首悬一药葫芦以示纪念,并将所卖食品取名"葫芦头"


臊子面

      “臊子”其实就是肉丁的意思,对于陕西人来说呢,臊子面的配色比较重要,黄色的鸡蛋、黑色的木耳、红色的胡萝卜、绿色的蒜苗、白色的豆腐……总之具备了大多数中国菜的特色,色、香、味都具有。臊子面的精华也就是肉臊子了,一碗成功的臊子面油鲜红光亮不是很辣。著名的臊子面以宝鸡的岐山臊子面最为正宗。



Biángbiáng面 

Biángbiáng(汉语拼音:Biángbiáng miànbiang字是一个合字,有多种写法,均无法输入电脑,常被代替写为BiángBiáng面、biángbiang面或彪彪面)是陕西关中地区的汉族传统风味面食。因为制作过程中有biangbiang的声音而得名。

特指关中麦子磨成的面粉,通常手工拉成长宽厚的面条。由上等面粉精制而成,用酱油、醋、味精、花椒等佐料调入面汤,捞入面条,淋上烧热的植物油即成。

      关中流传:门帘挂个席片子,屋里吃着biangbiang子,可见关中富饶的象征,爱吃不爱穿,biangbiang面放油泼辣子最香,从古到今,面馆到家庭餐桌均放四个小吃碗(盐、辣、醋、酱)

传说,一位集怀才不遇愤世嫉俗贫困潦倒饥寒交迫于一身的秀才来到咸阳,他路过一家面馆时,听见里面"biang--biang--"之声不绝于耳,一时饥肠辘辘,不由得踱步进去。只见白案上摆满了和好的长条状面块儿,师傅拎过一块儿,扯住两头,顷刻间摔打成裤带般宽厚扔进锅里,顷刻间摔打了好几块儿,顷刻间从锅里捞出一大海碗,碗底事先盛着作料和一些豆芽青菜,自然要浇上一大勺油泼辣子,热腾腾端上来。秀才看得兴起, 大叫:"好啊!店家来一碗!""这位客官一碗……"店小二一声长长的吆喝,顷刻间一碗面摆到面前,顷刻间碗中罄净,直吃得秀才大汗淋漓。"店家,结账!"秀才喝道。 一摸兜,坏了,一时忘形,竟忘了囊中早已空空如洗,顿时窘住,刚才的热汗顷刻间冷冰冰刷在脸上。一旁,店小二斜着眼耸着肩,一脸坏笑。"小二……"秀才讪讪,话刚出口便被店小二堵住:"客官,本店小本经营,概不赊账。"见店小二不通融的模样,秀才又向身上摸去,左一摸,右一摸,上一摸,下一摸,好像早晚能摸出几文钱来似的。 店小二心想:"你个穷秀才,看你摸出什么来。"天呀,这不是有辱斯文么?秀才一面摸,一面思量脱身之计。他与店小二搭讪:"小二,你家这面何名?""何名biang"店小二学着秀才的腔调说:"biangbiang面。"秀才问:"biangbiang?biangbiang字咋写?"这家面店可是远近闻名的老字号,其面做得特殊,面与面板摔打撞击,"biangbiang"也,故称"biangbiang""biangbiang"二字咋写,店家做面,客人吃面,谁也没去想过。见店小二答不上来,秀才顿时有了主意,他说:"小二,你与老板商量过,本人今天没钱,可否写出'biangbiang'二字,换这碗面吃?"店小二顷刻间回来,说:"成。"店家心想:"古来就没有'biangbiang'二字,看你穷秀才怎么赖账。""biangbiangbiangbiang……"秀才心里嘀咕,嘴上嘀咕。秀才读书,也最认书,古往今来偏偏没有这"biangbiang"二字。"书上没有,岂可生造乎?"皇上可以造字为名,秀才岂敢与之比肩?秀才满腹心酸,一腔惆怅;寒窗苦读,功不成,名不就,众目睽睽下,落到赖账这般田地,天理不公啊!他一急,心里骂皇上:"什么'日月当空照'?民间疾苦,哀鸿遍野;宫闱倾轧,豺狼当道;贪官污吏,横行乡里;我秀才寒窗苦读,就因无钱无人,打不通关节,获不取功名……日月何照之有!罢罢罢,你皇上能造字,我秀才何尝不能?"秀才一声大喝:"笔墨伺候!"只见他笔走龙蛇,大大地写了一个□!他一边写,一边歌道:"一点飞上天,黄河两边弯;八字大张口,言字往里走,左一扭,右一扭;西一长,东一长,中间加个马大王;心字底,月字旁,留个勾搭挂麻糖;推了车车走咸阳。"一个字,写尽了山川地理,世态炎凉。秀才写罢掷笔,满堂喝彩。从此,"biangbiang"名震关中。